![]() |
看看华人首富常青树李嘉诚的财富密码 |
房旅会员 | ![]() |
发表于 2011-04-14 08:50:19 ![]() ![]() |
楼主 | |
大大的黑框眼镜、蓝色条纹领带、深蓝色西装,宽大的额头上稀疏的头发一丝不乱。83岁的李嘉诚依旧保持着这个招牌形象,不过,毕竟已经不再年轻,李嘉诚讲话的音调里缺少了年轻时的高亢与浑厚。 这是2011年3月29日,在香港举行的长江实业集团(下称“长实”)2010年业绩说明会上,身为董事局主席的李嘉诚照例亲临记者会。 此次会议公布的长江实业截至2010年全年业绩显示,股东应占溢利为264.78亿港元,同比上涨35%;其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和记黄埔(下称“和黄”)去年盈利飙升47%至200.38亿港元。此前几天,福布斯公布全球富豪排行榜,李嘉诚继续蝉联全球华人首富,在富豪榜上的全球排名为第11位,资产为260亿美元,比去年的210亿美元增加50亿美元,排名提前3个名次。 这个1940年跟随父亲逃难到香港的潮汕人,只上到小学就被迫中断学业、养家糊口,但是,他以其睿智和勤奋,白手起家,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他频繁刷新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最终成为了当今的香港首富。作为华人商界的常青树,李嘉诚非凡的领导力则是其事业持续辉煌的根本保障。 以真诚和信用为根基 “这个担保人就是你。你的真诚和信用就是最好的担保。”创业初期客户的评价成就他的领导力根基 众所周知,李嘉诚是从塑胶花厂开始创业的。但一花一世界,虽然是小小的塑胶花,但“李超人”却一丝不苟,用真诚和信用——也是他的领导气质的根基——打动了自己的客户。 其时,一位急需大量塑胶花的订货商来到他的公司,但这个外商要求必须拿出担保人亲笔签字的信誉担保书。还没有什么实力的李嘉诚根本找不到担保人,但李嘉诚没有放弃,他和公司设计人员一夜没睡,按照外商的要求设计出了9款样品放到外商的面前。然后,李嘉诚诚恳地告诉外商,“我实在找不到殷实的厂商为我担保,十分抱歉。” 李嘉诚的诚恳执著,深深打动了批发商,他说道:“李先生,我知道你最担心的是担保人。你不必为此事担心,我已经为你找好了一个担保人。”李嘉诚愣住了,哪里有由对方找担保人的道理?批发商微笑道:“这个担保人就是你。你的真诚和信用,就是最好的担保。” 这次成功使长江工业公司从此站稳了脚跟,从1950年代末起,李嘉诚生产的塑胶花便大量销往欧美市场,年利润也从三五万上升到1000多万港元,直至1960年代初,塑胶花市场一直旺盛不衰。 花无百日红。李嘉诚在最红火的时刻看到了行业前景有限,他必须进入一个回报更高,更有前途的产业。 从1950年代起,香港平均每10年便增加100万人口,住房问题十分紧张。李嘉诚从人口激增、土地有限、经济提速,预见到地价来日必然暴涨,香港房地产业极具发展前途。 1958年,李嘉诚当机立断投资地产业。但此时,香港地产业已经竞争十分激烈了。当时,香港一些地产商为了加快资金回笼、促进销售,纷纷采取销售楼花和按揭的方式售楼。作为一个新进者,李嘉诚冷静地研究了楼花和按揭。他发现,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戚相关,地产业的盛衰直接影响银行。因此,过多地依赖银行,未必就是好事。为此,他决定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楼花以加速建房进度;尽量不在银行 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物业只租不售。 1961年6月,香港廖创兴银行挤提风潮证实了李嘉诚稳健策略的正确性。廖创兴银行由潮籍银行家廖宝珊创建,廖同时是“西环地产之王”。为了高速发展地产,廖宝珊几乎将存户存款掏空,投入地产开发。随后,香港发生挤兑风潮,廖宝珊资金链断裂、脑溢血猝亡。 而规避了诸多风险的李嘉诚,则从此树立起了一流地产商的形象,为取得银行的信任和股市的声誉、继续拓展地产业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分散投资,控制风险 他使旗下的各个业务板块处于不同的产业周期,以保证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个产业处于上升期 香港长江中心第70层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尊别人赠给李嘉诚的木质人像。这个中国旧时打扮的账房先生,手里本握有一杆玉制的秤,但因为担心被打碎,李嘉诚将玉秤收起来了。这个细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嘉诚是一个时刻注意风险的人。 李嘉诚的核心业务有港口、地产、酒店、零售、能源、电讯等。表面看,这些业务之间缺乏联系,但李嘉诚有着自己的逻辑——他要使旗下的各个业务板块处于不同的产业周期,以保证无论在任何时候,至少有一个产业是处于上升阶段的。 他多次表示,跨国投资以及投资多个领域,可以增强大公司的风险规避能力,惟有多元化的企业,才能成功地避开金融风暴的冲击。 财务专家郎咸平认为,上述产业之间存在着互补性,好坏可以相互抵消,可以使得最终的现金流达到稳定,这是李嘉诚的最高战略指导方针。透过这种行业之间的互补,可将产业风险缩小了百分之十。 1977年,李嘉诚首次在加拿大温哥华购置物业;1981年,李嘉诚在美国休斯顿,斥资2亿多港元收购商业大厦;同年,他再次斥资6亿多港元,收购加拿大多伦多希尔顿酒店。在短短数年中,李嘉诚个人或公司,在北美拥有的物业有28幢之多。 李嘉诚认为,全球化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经济的大趋势。1986年,李嘉诚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时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因此,交易很划算。其后,李嘉诚竞投世博会旧址中标,建筑加拿大规模最宏伟的商业中心及豪华住宅群。他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赚一笔就走的策略,以4亿多港元的折让价获得纽约曼哈顿的一座大厦。成功实现了跨国投资和风险分担。 冒险是他的天性 早年艰苦的生活,磨练了李嘉诚的意志,也迫使他在很多时候冒险做出抉择 虽然时刻注意防范风险,但并不意味着李嘉诚不敢冒风险。 比如在创业阶段,香港发生银行挤兑风潮后,英资银行一下子吞掉了“廖创兴”、“恒生”等华资银行的一半股份,在银根吃紧的时候经营房地产业,自然困难重重。1967年的香港“五月风暴”触发了***潮,香港房地产市场立刻一落千丈。随后的三年内,香港大量工厂停产、地产公司关门。 但李嘉诚凭着对香港地产的判断,奋力支撑,他一方面尽量减少利息支出,不过分扩张,又在低潮中不断收购别人抛弃的地皮、物业。在香港经济的萧条时期,李嘉诚渡过了1965-1967年的难关,并完成了大幅置地的长远计划。1968年,香港经济迅速复苏,工商业大规模兴起,楼宇需求量持续增加,李嘉诚的地产业务获得了丰厚回报。 李嘉诚在残酷的商场中敢于冒险的个性与其成长经历有密切关系。 李嘉诚12岁的时候,随同父亲逃难到香港,15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年幼的李嘉诚就开始承担起了照顾兄妹、以孱弱的肩膀谋生的重任。他在香港从事最艰苦的工作,但总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这种艰苦的生活,磨练了李嘉诚的意志,也迫使他在很多时候冒险做出抉择,这奠定了他在日后勇于冒险,敢于冒险的个性。这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李嘉诚。 事实上,经营企业后期,大量进行企业的购并已成为李嘉诚产业扩张的主要形式,通过大规模的购并,李嘉诚的产业逐渐扩展到了房地产、电信、港口货运、电力及零售服务等多个领域,业务范围遍及全球。 总结自己一生成功的经验,李嘉诚曾感慨地说:“因为香港生意人比比皆是,如果眼光不放得远一点,肯定不会有大前程。” 做生意不是买古董 他从来不对某一项业务情有独钟,在他的眼中只有赢利的业务;而没有永远的业务 李嘉诚从来不对某一项业务情有独钟。在他看来,生意就是生意,只是用来赚钱的,该出手的时候就要出手。 1990年8月的一天,香港的天空乌云密布,台风抽打着李嘉诚新建摩天大楼的窗户。此时,远在伦敦的一家酒店客房里,和记黄埔的董事总经理霍建宁身前摊着一扎文稿,他全神贯注地思考着上面的数字:450亿美元。这巨额资金是包括和记黄埔在内6家国际财团用来竞投德国第三代移动电话(3G)6份营业执照的。不一会儿,霍建宁的手机响了,打来电话的是李嘉诚。他给霍建宁的答案是:撤退。霍建宁于是退出了德国的拍卖,并且将和记黄埔在德国电信执照中所持有的股份卖给了两个合作伙伴:荷兰KPN NV公司以及日本NTT DoCoMo公司。 仅在一年半前,李嘉诚还在拟订计划,准备在法国、比利时、瑞典和瑞士的3G营业执照的拍卖中一拼高下。《纽约时报》发问:“超人(香港人对李嘉诚的昵称)失去威力了吗?” 事实证明李嘉诚通过冷静的分析,已预测到第三代通讯的3G业务有可能会遭受到泡沫经济毁灭性打击,因而果断决定退出目前市场前景尚不明朗的3G业务。 李嘉诚后来解释:“我个人对全球电信业务很有兴趣,而且时刻都在寻找新的发展机遇。我同样坚信,无线数据传输将成为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之一。然而,我们绝不能为了获得每一个3G营业执照而无限制地竞标。例如,在德国的执照成本过于高昂,超过了我们的预算,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退出。知道何时应该退出,这点非常重要,在管理任何一项业务时都必须牢记这一点。” 此后,当他察觉到国际成熟国家的电信市场已达顶峰的时候,就果断出售了在欧洲和美国的大部分资产:1999年6月,和记黄埔将其在美国无线业务运营商声流公司中23%的股权售给德国电信,获得净利润90亿美元;1999年底,和记黄埔售出在英国无线业务运营公司Orange中49%的股权,获得净利润220亿美元。 “不要与业务谈恋爱,也就是不要沉迷于任何一项业务。”李嘉诚说。 这是一种有着丰富的商业经历之后超然于商业活动之外的心灵感悟。对于一个真正的商业领袖来说,在他的眼中,应该是只有赢利的业务;而没有永远的业务。任何一项业务,当它走过自己的成熟阶段之后,必将走向衰落,如果不进行自我调整,还抱着不放,必将随着该项业务的衰落而走向失败。 李嘉诚还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过:“不可持买古董的心理。”古董孤品,存世的仅此一件,不买就没有了;而做生意,不论购公司、购土地都有很多选择,不必有此心态。 IT时代的新资本家 旺盛的学习欲望,使李嘉诚对商业帝国构架有了更多设想,开始想新兴产业扩张版图 李嘉诚的办公室不大,但却堆满了各种书籍。这个小学文化的商界巨子,在工作之余贪婪地汲取各种知识。 如今,83岁的李嘉诚依然精神矍铄,每天要到办公室里工作。据李嘉诚身边的工作人员称,他对自己业务的每一项细节都非常熟悉,这和他几十年养成的良好生活工作习惯密切相关。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李嘉诚回忆过去时说:“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因为当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在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我自己的学问日渐增长,可以说是自己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现在仅有的一点学问,都是在父亲去世后,几年相对清闲的时间内得来的。因为当时公司的事情比较少。其他同事都爱聚在一起打麻将,而我则是捧着一本《辞海》、一本老师用的课本自修起来,书看完了卖掉再买新书。” 他认为:“科技世界深如海,正如曾国藩所说的,必须有智、有识,当你懂得一门技艺,并引以为荣,便愈知道深如海,而我根本未到深如海的境界,我只知道别人走快我们几十年,我们现在才起步追,有很多东西要学习。” 旺盛的学习欲望,使李嘉诚对其商业帝国的构架有了更多设想。 从1999年起,李嘉诚对全球电信业、IT业、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李嘉诚陆续投资了和记电讯国际有限公司、和记港陆有限公司、TOM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又多了两家在创业板上市的长江生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及TOM在线有限公司。 李嘉诚的高新板块还在继续扩张中。这位在传统产业中拼搏了70多年的商业领袖,正在转身为IT时代的新资本家。 程东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来源:广州房旅 www.fogolu.com | 提供者:kmokmo | 我要宣传信息:加入收藏夹 | ||||
[举报] [点评] [回复] | TOP |
按省份进入房旅站点网: 北京 天津 上海 港澳台 河北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延边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山西省 湖南省 河南省 广东省 湖北省 广西区 海南省 四川省 重庆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区 新疆区 国外 其他 全部站点
Copyright 2008-2030 房旅信息网 Copration All Right Reserved 隐私保护
凡中科技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桂ICP备11001896号 客户服务邮箱:656898733@qq.com
网站网址: www.fogolu.com (注:本网信息为网友所发,交易请验清证件,以免上当!)